笔趣阁 > 明末开山刀(桑甄) > 方向

方向


  魁星楼吃过饭之后,余有带着他们参观了一下防守森严的票号银库。

  商人们先被银库先进的防盗门锁给震惊,接着又被银库内堆积如山的金银所震慑。

  这先进的防盗门是王则之找寻山西境内能工巧匠再结合王则之构思制作出来的。

  这种先进的防盗门技术,内芯用的是明朝的机关术,外表用的是王则之根据保险柜防盗锁构思出来的结构。

  也就是说,这防盗门的内芯技术还是用的古人的技术。

  之所以王则之能做出来,那是因为他花了大价钱。

  钱给够了,工匠们自然愿意尽心尽力。

  余有并没有让商人们进入银库,只是让他们在门口查看。

  商人们往银库里看了一眼,他们就估算到,大同府银库内储存的金银已经上百万两了。

  这么多银子亮瞎了商人们的眼,同时也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同府票号有如此多的储银,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吞了自己的押金银。

  余有带着他们参观过票号银库之后,把他们带回魁星楼继续说教起来。

  “大家都看到了,咱们总兵大人,修缮城池、扩建道路、增设学堂,现在咱们大同府一片欣欣向荣之象,处处都是商机啊。

  单单咱们大同府,一府之地就有几十万百姓,待日后,大同府道路畅通,境内贼匪尽灭之时,会有多少人慕名而来?

  人一多了,又会有多少生意可以做?

  除了事业项目,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生意又会发展到何种地步?

  先不说其他的,就目前而言,总兵大人从各位手中彩屏的粮食都已经是一个天大的数字了,近日诸位把米粮抬到四两一石的市价,诸位可是大赚了一笔啊。”

  余有循循善诱的说完,调侃了大座的商人一句。

  首当其冲的就是薛代表,他家最大的生意就是粮食。

  要说粮价上涨跟他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咳咳...总兵大人仁慈,给百姓分发米粮,我等不应坐地起价,老夫带头将我家粮行的市价降至二两八钱一石。

  二两八钱一石不能再低了,再低就要亏本喽。”薛代表站起来施礼抱拳,率先说道。

  “我家粮行也降到二两八钱...”

  “确实,我等不应该发此不义之财,我家粮行也降...”

  “二两八钱保本,只能降到这个价了...”

  商人们目光闪烁,他们知道余有不会无的放矢。

  他们一想起先前哄抬物价那批商人的下场,纷纷响应薛代表的呼吁,开口表示愿意降价。

  “好,诸位深明大义当受余某一拜。”余有甩了一下衣摆,很正式的躬身拜礼。

  “不敢当,不敢当...”

  商人们受惊,纷纷站起身还礼。

  “咳,既然大家愿意降价,口说无凭,大家立个字据吧,白绝黑字的清清楚楚。”余有拜完,命人拿来笔墨纸砚,示意愿意降价的商人签字画押。

  薛代表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签字画押,其余的商人目光闪躲,有些想要反悔。

  “咳,诸位莫要自误。”薛代表站起来咳嗽一声,提醒道。

  他本身就是商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商人。

  他知道要这些人嘴上奉承两句,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些人阴奉阳违惯了,前面说的话后面就会忘了。

  薛代表是在提醒他们,现在的这位总兵可不比以前的官老爷好说话。

  那些哄抬物价被抄家的乡绅豪商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本有些犹豫的商人,脸色一正,翘首以盼的等着签字画押,那脸色变的比唱戏的还精彩。

  “诸位今日这举必会被载入史册,今日但凡签字画押之人,都会被记入大同府志,另特立一碑记载诸位今日平价卖粮之举。”

  “嘿呦...嘿呦...”余有刚说完,十几个彪形大汉抬着一大块石功德碑上来,展示给商人们看了看。

  展示过后又抬了下去。

  原本被迫签字画押的商人见此功德碑之后,再也没了不快之色。

  美名大家都喜欢的,没有付出一两银子,只是降了降粮价,就能得此传世美名,要说他们不高兴,那是假的。

  这是典型的的打一巴掌再给颗甜枣的做法,余有经商多年,做起这方面的事情来,得心应手。

  “实不相瞒,诸位抬高粮价,赚的这点钱还只是蝇头小利罢了,要赚大钱目光得放长远一些。

  远到什么地步呢?

  不能只在大同一府之地,南要放到南直隶,甚至南直隶以外的大海之上,北要放到大同塞外,甚至西域诸国。

  到时候咱们要赚的银子,怎么可能只是抬高粮价所得的这点差价呢?”

  余有说到这里伸手接过下属端过来的茶,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

  堂内的商人被他说动,心思一下变的活络起来。

  商人当中,不乏有见过世面的,他们听到余有说的话之后,接着他的话茬讲了起来。

  那些没有出去过商人听到他们的讲话之后,一个个支楞起耳朵认真的听志来,生怕错过了能够赚钱的信息。

  “我听闻,咱们只要带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到大漠西边或者北边,一斤茶叶就能换一只成年羊,丝绸瓷器能换好几只羊,如果能把铁器带出去,嘿嘿...一个锅就能换一匹上等战马,或者一头牛...”

  “哼,那算什么,我族上是循着郑大人的海路出过海的,咱们把茶叶、瓷器等物带出去,带回来都是珍珠、珊瑚,各种珍贵的海货,那可比牛羊值钱多了...”

  “真的呀,我只是听人说过...”

  “这还有假,郑和郑大人知道吗?那可是去过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锡兰、柯枝、古里等国的人物。”

  “知道知道,明成祖时期的大人物,三保太监,咱们祖上做过海商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当今皇上,禁了海路,这...”

  “你是不是傻,海路没了,咱总兵大人这儿有陆路啊...”

  “啊,对对对。”

  商人们聊到这里,忽然静了下来,他们在等余有继续说下去。

  出海赚钱的路子断了,他们只能靠王则之这里,出关走丝绸之路,从陆路上去赚银子,发财。

  “咱们大同府,有总兵大人在,诸位只管安心经营。

  第一步,咱们先把大同府经营好,把府内事业项目的银子都赚了。

  第二步,出关塞外经商,出关之后能赚多少那就得看各位的本事了。

  第三步,等年前先遣队回来,诸位就可以前往西域去赚更多的银子了。

  至于第四步嘛,来日方长,日后再说。

  诸位以为如何?”

  “极好,极好。”

  “甚好,甚好。”

  大同商会,在余有的主持下,以一种和气的方式统一了商人们经营的方向。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164521/5104868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