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工科女魂穿种田文(单子叶之冬) > 第12章 第十二章三个懂事的孩子

第12章 第十二章三个懂事的孩子


李兰花虽然只有六岁多,已经是原主卢晓童很得力的帮手了。栓子基本都是兰花带着,游戏、吃喝、穿衣,连晚上睡觉也不例外。虽然栓子早就自己大小便了,但他还不会自己擦屁股,上厕所要兰花帮忙。

        五岁的顺子,干活也不差。要说力气,比兰花还要猛一些。也许是身边只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小小的人儿,已经很有些男子汉的感觉了。

        卢晓童给孩子们讲述未来可能遇到的危险时,兰花毕竟是女孩子,多少有些紧张,顺子一直在安慰她:“别怕,万一有事,你带着栓子赶紧跑,俺在后边帮你们顶着。”

        顺子的这番表态,没能感动姐姐弟弟,反而引得兰花很有些不爽:“俺们还要你护着,你又长能耐啦?你是打得过熊呢,还是打得过野猪,要不,就是狼?”

        顺子一脸的不服:“俺现在还小呢,自然打不过,俺可以把它们引走,这总该做得到吧。”

        栓子插嘴说:“俺也可以引走。”

        穿越过来不久,卢晓童就发现了,小栓子永远跟兰花呆在一个战壕里,永远喜欢跟比自己大三岁的小哥哥攀比。凡是顺子能办到的,他一定会表示,自己也能。

        顺子本来就比兰花小一岁多,平时摘野菜、打猪草、捡柴火,都比不过兰花,甚至爬墙上树,有时也比不过兰花。小栓子还时不时的插刀,弄得顺子很没有优越感。

        李振义一家的生活条件,在村子里属于中等。他家里人多地也多,尽管这个世界,和中国古代一样,粮食产量很低,每亩地能收一百多斤,就算是丰年了。而且地多了,一家人也很辛苦。但每年收回来的粮食,基本上够全家糊口了。

        虽然青黄不接时,李家也要靠麸皮、土豆、野菜度日,但家里的孩子们,都没怎么挨过饿。原主卢晓童的三个孩子,都长的很结实。

        原主只有二十二岁,就连着生了三个孩子。李振义和家里人照顾的仔细,她月子里没亏着,也没落下什么毛病,身体很健康。

        这次李振义不幸感染,她们娘儿四个的身体如果不好,可能也逃不掉感染的命运。

        李振义去怀戎县城干活的前一天晚上,和原主卢晓童躺在炕上聊天。夫妻俩聊到孩子,卢晓童说,孩子们长得太快了,去年特意做的大一号的棉袄棉裤,现在穿都小了,手腕、脚腕都露在外面,得赶紧接一接。

        李振义说,现在还不冷,先对付几天,等这次挣钱回来,给几个孩子扯点布,做身新棉袄,不用等到过年再做。孩子们长这么大了,净拣剩的穿了,也该有件自己的衣裳了。

        特别是兰花,转眼就是大姑娘了,衣服全都是灰的、蓝的,连条花边都没有。这回一定要买两块漂亮花布,给她做两身好看的衣裳。

        李振义还笑着对卢晓童说:咱家兰花,脸蛋眉眼都随了你,漂亮着呢。好好打扮一下,保准有人家上心,将来可就不愁婆家了,咱也能好好挑一挑。

        卢晓童也很赞成。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们过得比自己幸福。

        兰花从小就很懂事,原主和李振义都非常喜欢这个大女儿。卢晓童暗想,等李振义买回花布,她可不怕费功夫,一定要好好的给孩子做一身,穿出去惊艳四邻。

        所以,原主卢晓童一直都没给孩子们接棉衣。

        卢晓童是个非常勤快的年轻母亲,她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打扮的干净利落。如果不是跟李振义商议好了,她是不会让孩子们穿着短一截的棉衣入冬的。

        结果,李振义进城没几天,城里就闹鼠疫。同去的三个木匠都染病了。第一个发作的,是一位上年纪的木匠,烧了整整一天,就死了。李振义和一位叫秦进德的年轻木匠,立刻就被赶出了村。

        秦进德才18岁,学木匠刚出徒。他被村里安置在村外的一个窝棚里。那个窝棚在西瓜地旁,夏秋瓜熟时,有人住在窝棚里看瓜,现在是隆冬,窝棚闲着没人住。

        秦进德还没有成家,没人照料。他娘哭着要跟去伺候,被他爹硬给拦下了。秦进德是老大,下边还有五个弟妹,最小的才四岁,没了娘,孩子们怎么活?

        也不知道小秦木匠怎么样了。他一个人在窝棚里,怕是熬不过几天吧。

        卢晓童一边审视着原主的记忆,一边思绪翻飞,遐想无边。一扭头,看见兰花靠着灶沿,耷拉着小脑袋,已经睡着了。

        卢晓童把兰花抱起来,放到褥子上,脱下布鞋,盖上被子。兰花的布鞋也小了,鞋尖都快磨透了,等地窨子挖完,就得赶紧给孩子们做木鞋了。

        孩子们捡回的豆子,还放在粗布口袋里。卢晓童把豆子倒进米缸,留出一斤左右,倒在一个土陶盆里,舀些水泡上,打算发点豆芽。

        这一冬天,当家菜是大白菜和干菜,但也要时常换换口味。豆芽就是不错的选择。

        前一晚,灶火很早就熄灭了,卢晓童被冻醒了。这一次,卢晓童要想办法让灶火延续到天明。

        她在灶里添了两根粗大的木桩子,这些木桩子比细柴耐烧多了,然后,她把灶门关上,又把大铁锅端到一边,把烙饼用的、又厚又重的大铁饼铛压到灶上,又在饼铛上,倒了一袋炒黄豆用的河沙。

        饼铛很厚,即使小火长时间炙烤,也不会烧坏,河沙能吸热,也能避免饼铛空烧。

        添了耐烧的柴火,又压住了火势,应该问题不大了吧。卢晓童这么想着,又打了一盆水,放在灶台上热着,打算早上起来,娘儿几个用这盆水洗脸。

        一切忙完,卢晓童走到柴堆边,挨着孩子们躺下。她经常户外徒步,体力很好,原主卢晓童身体也很好,但挖了一天的地窨子,晚上又忙了一整晚,她觉得很疲劳。

        这一次,在两根木桩子和压火饼铛的共同作用下,灶里的火一直没有熄灭。娘儿四个也一觉睡到了天光大亮。

        起床后,卢晓童做的依然是混合面、白菜馅的大菜包子。她还有一大堆白菜帮子,等着处理呢。

        孩子们对一成不变的饭食,也没什么意见。这个世界的农家孩子,能顿顿吃饱肚子,就很知足了。

        再说,冬天家家户户都吃白菜,有什么可挑剔的?

        吃完饭,一切照旧。卢晓童提着帐篷,送孩子们去地里捡豆子,再去悬崖下,继续挖地窨子。中午她给孩子们送饭送水,陪着孩子们在地头歇晌,亲亲热热的说一会话。

        傍晚,孩子们回到家时,卢晓童的地窨子厨房,已经高过头顶了。崖下堆着一个高高的土堆,这是她特意留下来的,准备垒那段高出地面的土墙。其他多余的泥土,都被扔进了深沟里。

        现在,地窨子已经比孩子们高出一大截了,还有一个挖了一半的入门斜坡,和两级台阶,看起来已经有些屋子的样子了。

        孩子们沿着斜坡和台阶爬进爬出,玩的很兴奋。

        转天,卢晓童又挖了整整一天,地窨子的高度超过了两米,一条1米宽的坡道直通地下,坡道上有六级台阶。至此,厨房的地下部分,就算挖完了。

        厨房挖完时,卢晓童发的黄豆,也冒出了一丁点小小的嫩芽。卢晓童做的早饭,就是混合面的发面饼和炒豆芽。

        豆芽刚开始发芽,现在吃有些太早。卢晓童只炒了一半,剩下一半,等两三天后再吃。

        虽然是“炒”,可一滴油也没放,只是做菜的动作,和“炒”相似罢了。代替油的是用水稀释过的大酱,还有一把切碎的干辣椒。

        但孩子们都吃的很香,鼻尖上辣出了一层汗珠,还不停的往小嘴里塞着豆芽和饼子。

        每当看到三个孩子,香甜的吃着这些粗黑发硬、没有一点油星、更没有半点荤腥的食物时,卢晓童都不禁在心里感慨:多懂事的孩子!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当好这个妈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决不让孩子们遭遇到任何不测。

        把孩子们送走后,卢晓童开始和泥坯、垒地窨子最上边的一圈墙壁。她在南侧的土墙上,留了一个朝南的窗位,白天能进些阳光,让地窨子干一些、暖一些。

        按照她的既定设计,迎光的南侧土墙,垒了40厘米高,北侧垒了20厘米高,形成一个自然倾斜的屋顶。厨房门、斜坡道、台阶,也都在南侧。

        墙壁垒完以后,卢晓童回到那间塌顶的卧室,拆下卧室的窗户和窗框,趁着土墙尚未干透,把窗框压进土墙,再用小铲子修齐窗框边的泥土。

        半干的泥坯很好塑形。很快,窗框就被一圈四方形泥坯包裹住了。等土墙彻底干透后,窗框就会牢牢的嵌进土墙里。

        至此,整个地窨子厨房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可以盖顶了。

        卢晓童从柴房里,挑选了一些三米多长的粗树枝,趁着土墙的泥坯半干时,把粗树枝压在泥坯上。这些树枝就被稳稳的固定在地窨子顶部了。再依次铺上油布、茅草,最后糊上一层湿泥。

        等土墙和湿泥干透,这些树枝、油布、茅草,就会形成一个结实的整体。地窨子的坡顶也就完成了。

        孩子们回家后,看到地窨子厨房已经成型了,都很想搬过来住,就问卢晓童:“娘,咱们什么时候能搬家?”

        卢晓童笑着说:“明天吧。这间厨房里还缺个灶台,没法生火。等灶台盘好,咱们就住在这里,比住在那个院的厨房里暖和。”

        兰花问:“娘,卧房什么时候能做好啊?”

        卢晓童说:“三天吧,明天开始挖,后天、大后天,就差不多挖完了。”

        顺子兴奋的说:“那大后天,俺们就能彻底搬过来了?”

        “还不能。”卢晓童说,“卧房里还要盘一个炕。等炕盘完了,还要烧一整夜,才能把炕烧结实。等炕烧完了,能住人了,咱们就彻底搬过来。”

        孩子们有些失望。大后天都不能搬,那就是大大后天?大大大后天?怎么听着,好像是很远、很远的事。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39086305/189630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