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夫君是国宝级科学家(将月去) >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只要边关传来捷报,那就和裴殊有关,回回给奖赏,安庆帝也不知道赏些什么了。

        下回但是可以赏给顾筠。

        安庆帝笑着道:“你说也奇怪,这个裴殊,明明从前什么都不干,啥也不会,成了亲以后就上进了,也不知顾筠是何许人,让一男子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解释不了的事只能归在成亲之后收心了,别的还真解释不了。

        安定侯道:“是个很识大体,懂事的夫人,重情义,她能在危难之时用嫁妆给裴大人还赌钱,又跟着他连夜出府,换成其他人,也会动心。”

        雪中送炭的情谊难能可贵,但也是因为裴殊珍惜这段感情,若是一直赌钱,还跟原来一样,一点都不改,换谁也受不了。

        安庆帝点点头,“的确难得可贵。”

        下回奖赏,估计等秋收了,若是收成好,西北将士不缺粮食,就让裴殊去别处种地,只有有充足的米粮,朝廷才有底气。

        安庆帝问了问西北战况,又说了几句朝廷的事,才放安定侯离开,马上就秋收了,没几个月了。

        种地看老天爷的脸色,但还是得捉虫,施肥,浇水,等收了粮,再选好的麦粒做粮种,这样一年一年选出来,亩产会慢慢提上去。

        还可以专门划出一块地做种田,种子全从种田拿,这样的话就像后世所说的,优生优育。

        上一代长得好,下一代就强。

        赵显承和路远发现裴殊总能把深刻的大道理用浅显容易明白的话讲出来,反正他们是听明白了。

        如今百姓种地自己留粮种,有的人家还能挑一挑,有的就胡乱地种,若是裴家的粮种比所有地亩产都要高,那以后完全可以卖粮种,这样朝廷又多了收入。

        还有菜种,青菜留种也不是随意留的,而是精挑细选,他们二人看后面长出来的菜更青翠好吃,想来也是优生优育的缘故。

        赵显承和路远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有些羡慕李昱霖和周长生的运道,早早就跟着裴大人做事,如今资历也比他们两个高。

        等以后士农司越来越大,他们二人还是赵显承路远的前辈。

        殊不知周长生二人并不想当这个前辈,西北太艰苦了。

        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种菜,养猪,喂鸡,记录每天菜,鸡,猪的生长状况,遇见特殊情况还要自己想办法,因为裴殊不在。

        虽然磕磕绊绊的,但有裴殊开的好头,也顺顺利利的把鸡和猪养大了。

        西北的鸡开始下蛋了!

        前后送来了一千多只鸡,终于开始下蛋了,也就意味着终于有回报了。

        养鸡自然不是为了吃鸡肉,一千只鸡杀了就没了,但吃鸡蛋能吃好久呢!

        一千只鸡就算不是每天都能下蛋,但是加起来也有□□百个,当周长生和李昱霖吃到煮鸡蛋时,竟然差点喜极而泣,两人眼含泪花地把饭菜吃完,觉得这鸡蛋和从前庄子送来的没什么不同,“还挺香的,咱们的伙食能好一点吧,一天一个鸡蛋是行的。”

        好歹是朝廷命官,这点小事能做主。

        但想想还是觉得可怜,在家中的时候可是吃香的喝辣的。

        李昱霖长舒一口气,“想想这些鸡蛋,送过去还不够分的,咱们两个一天一个,知足吧。”

        书上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过也明白其中道理,如今才是真切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二人在西北待了半年多,等一切终于有条不紊以后,才请旨回京。

        他们回到盛京已是八月份,两人衣衫破旧,下巴全是青茬,人黑了,瘦了,糙了,眼里却多了名为精气神的东西。

        安庆帝给了两人奖赏,允许二人休息两日,然后去士农司应卯。

        可喜可贺,当了这么多天的光杆司令,裴殊终于有自己地盘了。

        新建的房舍,有盛京为数不多的琉璃大棚,虽然只有一小间,但是琉璃透光,就不用把菜搬出去了。

        一亩地的大棚,后头是几排房舍,两间养鸡,两间养猪,还有两间是养菌菇木耳的。

        除了养殖用的屋子,还有士农司人住的屋子,也称宿舍。

        李老头就有一间,裴殊他们也有。

        屋子都是一般大的,裴殊看也就十一二平,里头一张木板床,有个桌子,还有碳炉,可以烧水做饭用,其他东西都得自己添置。

        听着虽然不咋地,但是想想其他官职,有哪个给宿舍,全是晨起应卯,傍晚回来,而士农司包吃包住。

        住的地方简陋些,但是冬日有炭火,夏日有冰,每日包一日三餐。

        倒也不是裴殊说大话,实在庄子太多,管几个人的饭还是管的起。

        士农司现在有司命裴殊,两个副手李昱霖周长生,往下再两个赵显承和路远,剩下的就是专门管做木工的李老头。

        其他的帮工也能学着做一些,但都是庄子签了死契的人,裴殊只能说让他们吃好一点,住好一点。

        士农司只有六个人,每月有俸禄,而且包吃住,按裴殊的话来说就是待遇好福利好,适合那些读过书又会种地的寒门子弟。

        读书人也不再想着去翰林院了,说实话,去士农司就挺好。

        安庆帝乐得看这种场面,农为民生之本,读的好自然种的好地,裴殊另当别论。

        他还是写一□□爬字,士农司很多册子,都是顾筠代写,然后传下去由他们誊抄,抄完之后再还回来。

        周长生等人都知道这是谁写的,自然也不会没事找事留裴殊夫人的字迹,不过,闲时也会议论,“裴夫人这手字,多少男儿都比不上。”

        “看裴大人的夫人,能把这些写得清楚明白,又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咱们羡慕也羡慕不来。”李昱霖以为回来以后能看见围着他嘘寒问暖的妻妾,看她们思念成疾,结果一个个吃得心宽体胖,还说麻酱饺子真的特别好吃。

        李昱霖:“……”

        一点都没有想过他。

        周长生亦是如此。

        人比人气死人。

        而赵显承还未娶亲,不知其中是何感觉,不过确实是羡慕。

        周长生二人在城郊士农司应卯,每日早起过来,有时会住上两天,吃了半个月公家饭,两人竟然胖了。

        裴殊:“吃多少无所谓,往家里带的话有度,朝廷的东西别什么都往家里拿。”

        其他的,裴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裴殊不管,安庆帝自然不会多此一举插手。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八月中旬,一过中秋就该准备收秋了。

        收秋用的农具试了无数次,庄子里的工人就能上手,麦子,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从八月下旬到九月初,历时十多天,粮食就收完了。

        收完之后赶紧晒干,只有晒干了才能称重。

        偏偏这几天下雨,一下雨就得把外头晒着的粮食收起来,等雨停了再晒。

        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回,生怕粮食发霉了,每日担惊受怕,可算熬过来了。

        晒好的粮食上称称重,单顾筠的庄子,麦子种了二十亩,秤来麦子总共七千八百斤。

        亩产三百九十斤。

        亩产三百九十斤,比原来多了四十斤。

        裴殊松了口气,几个人脸上带着喜意,连着白氏他们都是高兴的。

        裴殊道:“虽然没能翻个番,但是比去年多了,再种几年,兴许就能翻番了,别急,慢慢来。”

        除了小庄子,还有二十多个庄子呢。

        晒干过秤,再算地,一平均,就是亩产。

        一万亩地,种了六千亩地的麦子,亩产三百八十六斤。

        两千亩地的花生,亩产三百七十二斤。

        一千亩地的大豆,一千亩地的玉米,亩产三百六十斤,这两种作物亩产涨的并不多。

        一亩地也就多了十来斤。

        粮食一称好,裴殊就让人把信送进宫报喜了。

        周长生长舒一口气说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恭喜大人!”

        只有去过西北,看过流民的人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亩地多四十斤,十亩地多四百斤,一百亩地多四千斤,裴殊是真的了不起。

        周长生回家以后都难掩笑意,家中祖母问他为何这般高兴,他道:“士农司又干了一桩大事,祖母,士农司能把亩产提高四十斤!”

        “您可别小看这四十斤,多四十斤,边关将士多口吃的,他们多口吃的,就多点力气,打仗的时候就能少死一个人。”周长生这样说的,“倘若咱们御朝的每一片土地都能产这么多粮食,那御朝的每一个人都不愁吃穿。”

        这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秋收之后,各地亩产报上来,就会显得士农司的地亩产格外高,到时候少不了他的赏赐。

        他们的粮食晒的多干啊,磨成面,还有那么多玉米,红薯。

        周老夫人问周长生,“那这么说皇上赏给裴家的地产了这么多粮食?那得赚多少钱啊,天老爷,裴家可发财了。”

        六千亩地的麦子,亩产三百八,磨成面粉也差不多,一斤面粉十文钱,那就是两万两银子。

        啧啧。

        周长生道:“您说错了,粮食的确要卖,卖给朝廷,但不是这个价钱,裴家给朝廷的东西,都是一文钱一斤,算起来赚不了多少钱。”

        六千亩地的麦子,赚两千多两,加上别的,也就三千多两,还不够四千两。

        周老夫人道:“他难不成是个傻的,白给朝廷种地?”

        周长生道:“就是有人不看重钱财,而且,裴家有皇上护着,怎么就傻了,裴大人一腔赤胆忠心,若是我,我也愿意。”

        裴殊没周长生想的那么高尚,不过,亩产提高他也高兴,信送进宫了,后头的事还有,粮食直接送往西北,充做军饷。

        裴家的庄子不用交税,自家粮食装进粮仓,一直到十月下旬,天都飘雪了,宫里的赏赐才下来。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88451273/210863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